自然灾害对电网的影响及应对方法——2024年第三期“电力之光大讲堂”精彩回顾

来源: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 发布时间:2024-05-11

  5月10日,在第16个“全国防灾减灾日”即将到来之际,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高级专家刘小江做客2024年第三期“电力之光大讲堂”,带来专题科普讲座——《自然灾害对电网的影响及应对方法》。讲座围绕“电网运维面临的主要问题”“电网设备和输电通道的智能化监测技术”“各类自然灾害对电网的影响及应对方法”三个方面进行讲解,提升了大家对电网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认识。

 

 

 

  监测电网设备和通道有哪些技术

  为了维护好遍布全国的电网线路,及时应对各类自然灾害,对电网设备和通道可进行“空-天-地”一体化智能监测。

  “空”是无人机巡视,智能巡检无人机可识别绝缘子自爆、螺丝松动、锈蚀、鸟巢等设备缺陷。“天”指卫星遥感监测,可开展全面实时监测。“地”则为机器人巡视。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由传感器、控制系统、通信系统组成。巡视机器人搭载了超声波、红外等多种传感器,结合高清摄像头,可以采集电力设备的图像、声音、温度、压力等信息。控制系统是机器人的大脑,通过对传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,可以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和行为。通信系统用于与操作人员或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和交互。

 

  面对自然灾害保护电网有这些方法

  1.山火

  卫星遥感是广泛应用的一种山火监测方法,主要通过卫星上搭载的红外传感器对地面温度进行扫描监测,发现并预警山火,其数据来源主要是风云系列卫星,日韩和欧洲卫星,优点是监测范围广、误报率低,但缺点是精度较低、难以发现面积小的火点、在云层和烟雾遮挡的情况下易漏报。因此,在输电线路重要区段会安装大量图像和视频监测装置,以弥补卫星监测山火的不足。可视化装置图像识别利用输电线路杆塔安装图像、视频等可视化装置,结合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和人工移动作业巡查,综合进行监测。

   

   2.地震

  地震监测预警方面,利用地震监测数据,研发地震预警模型,可在地震发生后的最短时间以内,将震区变电站和线路的实际地震烈度和风险计算出来,并向受地震影响的相关单位发布地震预警,指导震后抢险救灾和快速恢复供电。此外,还可用卫星遥感进行地质灾害监测,利用高精度光学遥感等技术,通过人机互译方法,利用北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深化模型对地面大范围扫描解译,主动发现、主动长时序监测地质灾害。同时,也开展无人机搭载雷达飞巡工作,结合人工移动作业巡检和地面北斗地质灾害监测装置,对地质灾害情况开展全方位的监测,及时发现并预警地质灾害。

  3.覆冰

  在输电线路重点区段安装了大量的覆冰拉力检监测装置,并在变电站开展了融冰改造。此外,还和气象部门深入合作,在寒潮来临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,预警可能发生覆冰的区域和线路,运维单位就可以提前做好防冰、融冰的人力、物资和设备的准备工作。覆冰拉力装置通过测量导线的重量,实时监测线路的覆冰情况,一旦监测到覆冰,一线运维人员就能收到预警,及时融冰。融冰是将线路停运并短接,利用站内的直流融冰装置对导线施加巨大的电流,引起导线发热,从而使导线上的冰层融化。除了直流融冰,也能采取无人机的方式进行物理融冰。

  4.雷电

  变电站防雷是通过安装避雷线和避雷针,构成了立体保护网络,可以很好地防止雷电直击,避雷线和避雷针将雷安全地引入大地,从而起到保护设备的效果。相对于变电站,输电线路更容易受雷击的影响,最常用的防雷保护手段是在输电线路上方安装避雷线,由于避雷线高于输电线路的导线,因此可以保护输电线路,降低线路被雷直击的概率。此外,安装的线路避雷器可以提供雷电流泄放通道,防止绝缘子闪络。杆塔接地网能降低接地电阻,提高输电线路反击耐雷水平。

  还有一种技术名为雷电定位系统,这是一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雷电活动进行监测和定位的系统。它利用电磁波传播速度和方向的特点,结合计算机数据处理,能够实现对雷电活动的实时监测、定位、预警和分析。雷电定位数据也可为气象预报、航空航天等领域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保障。

 

Baidu
map